[人物誌]Quentin Tarantino到底哪裡好(2):生活化的超展開

Quentin Tarantino(以下簡稱QT)的電影總是給人很high很張狂的印象,但仔細回想,張力真正爆發的場景佔全片的比例其實沒想像中的高,甚至有很多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化情節,連比較大眾化的決殺令和惡棍特工也是如此。那QT是如何流暢地把這樣的反差串聯起來?



有用意的荒謬


回想QT電影那些荒謬的情境,從《落水狗》的代號、《黑色追緝令》的強姦,到《決殺令》的3K黨,這些場景除了好笑,也要真正推動故事,否則就會像《驚聲尖笑》系列那樣只是純粹惡搞。當然純粹惡搞不是不行(大爛片《這不是斯巴達》就是我的Guilty Pleasure),然而一旦不好笑,此場景就會變成冗戲,拖垮整片節奏。



在進入充滿張力的轉折和衝突前,一般都要先丟出一些相關資訊讓觀眾消化,如冒險片的主角一夥要偷某寶物或營救人質前,要先讓觀眾知道這些人的特質、他們的計畫和特殊道具、潛在威脅等,這樣當衝突發生時,我們才不會毫無頭緒。但要怎麼讓這類解釋性的場景(亦稱exposition scene)更有趣,QT可說是相當拿手。如《決殺令》的3K黨偷襲主角前在爭辯要不要戴遮臉袋,除了帶出他們偷襲時啥都看不見的劣勢,也呈現他們的渙散和愚蠢,讓主角的反擊順理成章。





酒吧戲(順序從上往下)

有時在主角踏上冒險旅途前,還要先花篇幅讓觀眾知道主角為何決定冒險或如何跟配角搭上關係,但這樣就會有更多解釋性場景。QT在《決殺令》則為單一場景賦予許多功能,如上面酒吧戲,牙醫獵人向黑奴主角解說賞金獵人的工作,兩人因此合作,同時當場解決一個獵物拿賞金。這場戲除了解說兩人搭檔的緣由,也透過牙醫令人莞爾的對話建立他龜毛的個性。

見微知著的差異


充滿張力的場景之所以不多,也是因為如果每一場都有滿滿的張力和大衝突,觀眾就容易疲倦,一旦進入真正的最高潮,反而會覺得索然無味。QT則選擇從日常的場景開始,只要多次利用裡面的一些元素,做些更改再放進有張力的場景,就能有效建立緊張的情勢。



但這手法要見效,就必須引導觀眾的想像,讓他們"自主"地瞭解裡面的含意。如上面這段脫口秀,Bill Burr用誇張的表演詮釋一樁自殺未遂的悲劇,觀眾卻笑開懷。這不是因為觀眾和我都是無情的變態,在裡面Bill先解說當事人決定自殺的原因及他對當事人的敬佩,所以當我們聽到當事人還活著時,都發出苦笑,而Bill模仿自殺未遂後的痛苦吶喊時,我們心想「這衰人竟然在這時候才那麼"幸運"」,就算Bill沒有解釋當事人的感受,我們仍能感受到那荒謬而發笑。



許多電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裡面的情境超乎我們的想像,如大白鯊、星際大戰和魔戒等。但這類超乎想像的素材可遇不可求,有時只要取用我們自身的經驗,再透過適當的場次做反差,就能塑造不同凡響的張力。

QT曾提到他跟Samuel Jackson說他特別在《黑色追緝令》為Sam寫一個角色Jules讓他演,但前製時差點把此人物交給其他演員,憤怒的Sam就趕過來試鏡,在路上還被誤認成其他明星,結果試鏡時Sam就只是邊吃手上的漢堡邊惡狠狠地瞪每個人,那股殺氣就這樣幫助他搶回角色。

Sam試鏡時的殺氣也轉化到《黑色追緝令》裡,Jules第一次出場時,我們看到他在聊漢堡及按摩到底算不算偷情,再日常不過的話題,但當Jules要準備大開殺戒時,他反而顯得冷靜,還開始吃起被害人的漢堡。比起一進門就大聲威脅,Jules一口氣喝光雪碧時的神情,加上被害人臉上的焦躁,反而更有效建立Jules狠勁和威嚴的形象。就像我們小時候犯錯被父母抓包時,看著他們不動聲色,讓我們更心驚膽跳。



QT知名的章節式(或多幕劇)敘事手法也在此時發揮作用。此手法讓每一幕本身就有完整的起承轉合,使觀眾能保持專注,不會像看公式化電影時那樣,知道某些段落就只是解釋性場景而感到無聊。

《惡棍特工》在前三章節以不同人物為主角,除了能完整建立人物的形象外,也能藉由irony alert為後面的衝突建立張力。Irony alert指讓觀眾先知道主角還未獲得的資訊,當後面主角面臨危機卻不自知時,已經知道危機的我們就會因此緊張。

我們在《惡棍特工》開場已經知道納粹上校Hans Landa的狡詐(細節分析在這),當他出現在以倖存猶太人蘇珊娜為主角的章節時,我們會擔心她的身分是否會被揭發。即使兩人之間的對話都是和猶太人無關的話題,因為我們對Hans的認知,讓這場戲始終都很緊張。

最後Hans沒有揭發蘇珊娜的身分,但他在最後曖昧不明的舉動,讓我們對他有更多疑問。直到結局我們才知道他最終的目的,雖然他始終都沒有明確解釋自己的計畫,但透過觀眾自己的想像和領悟,讓Hans成為影史中獨一無二的反派。除了逐場細節的反差,QT又是怎麼塑造各個獨具魅力的人物,那得另外寫一篇來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