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對話戲:從《愛情不用翻譯》看節拍的定義和應用

關於故事是否流暢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檢視方式,從"起承轉合"到三幕劇的衝突曲線都有,這些方式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會注意劇情線的"起伏",一條故事線再怎麼順,還是要有基本的起伏,才能讓觀眾投入。因此檢視流暢度與否,就要回歸到單一場景(Scene)和其最基本的組成單位:節拍(Beat)

[專題]如何搞動作片:飆車追逐戲(兼談《玩命再劫》)

Edgar Wright的《玩命再劫》動作戲從人物行動到剪接節奏都配合其選曲,這種特別的形式讓此片在相近的類型片中顯得不同,但面對那些真正不錯的飆車戲,此片能否並駕齊驅?

[Essay轉譯]營造戲劇張力的十種情境(上)

聊到電影時,我們總是會提到"張力",但一般只是把它解讀為[會讓人緊張]或[讓人共鳴]。若只是依此設計單一情境的張力,可能就只會寫出狗血的爭吵戲、沉悶的生活場景或是硬套上慢鏡頭加煽情配樂。因此勢必要針對不同的題材和類型去細分營造張力的方式。

[劇本解構案例]從《南方公園:陰毛的故事》看轉折的設計

之前曾貼支短片,裡面提到《南方公園》編導用簡單的<but、therefore>原則來設計轉折和節拍。今天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在沒有特別的主題可以探討(或惡搞)的情況下,用這招把《scott tenorman must die》和Eric Cartman(阿ㄆㄧㄚˇ)塑造成他們最經典的人物和其中一集。


[電影雜感]從《驗屍官》《戰慄黑洞》和《詭屋》看恐怖片的基礎

許多經典恐怖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為恐怖片創造全新情境,如《驚魂記》開啟以人當反派的slasher film,或是《大白鯊》把怪獸片帶到日常生活中。若沒有這類突破,至少也要做好該類型的基礎,一般人會認為這基礎就是能嚇到人就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劇本解構案例]從《落水狗(霸道橫行)》和《龍虎風雲》看類型對敘事的影響

有些人知道Quentin Tarantino的《落水狗》劇情有參考自1987年的港片《龍虎風雲》,但可能沒想到它們有很多地方非常雷同。然而看這兩部片時卻不像在看同部片,除了敘事結構不同,還有什麼原因?


合理使用(Fair use)和影像的應用方式

先前谷阿莫遭片商提告,引起諸多話題,從版權的侵權、評論方式,甚至擔憂是否不能以視頻形式對電影發出負評。那國外的youtube頻道是怎麼評論的?

[電影雜感]從《目擊者》和《殺人回憶》看社會戲劇作為類型片的雙面刃

沒有好萊塢那樣的預算搞驚險的動作場面或讓人震驚的血案現場,懸疑驚悚片還能另外加入社會戲劇的元素,除了維持一定的張力,也能對當代社會有進一步的剖析,提升其藝術成就,亞洲就有多部電影以此聞名影史。但多重類型之間的平衡也要特別小心。


[專題]如何搞喜劇(1):脫口秀與爭議素材

先前台大雄友之夜模仿輪姦A片的宣傳海報引起爭議,也有人認為不能拿這種議題開玩笑。然而相較之下,國外有許多喜劇演員拿更嚴重的議題當笑話,反而贏得讚賞。所以是台灣人太敏感,看不懂"笑話",還是這所謂的開玩笑背後其實有許多被忽視的基本功?

[劇本解構案例]穿PRADA的惡魔(2):配角設計和情節推進

上篇提到《穿PRADA的惡魔》的故事前提[自認為成熟務實的實習記者被迫在蠻橫不講理的時尚圈生存,蛻變為真正成熟務實的社會新鮮人]和設計原則[強化職場的節奏和壓力,並設計有魅力的反派及其他鮮明有趣的部下],這篇會進一步解析其人物及情節的設定。(建議先看完此片再看此文)



[劇本解構案例]穿PRADA的惡魔(1):主題和故事前提的設定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們在很多電影上看到大同小異的愛情故事,或是超級英雄如出一轍的心態轉變,甚至早就整理出行之已久的三幕劇形式。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是看得樂此不疲,不斷渴求新的故事?故事前提在這時就有重要的作用。


[電影雜感]從《分裂》看劇情大逆轉(twist)的操作(有關鍵劇情)

導演M.night Shyamalan最有名的風格是會在電影最後來個意想不到的大逆轉,引起觀眾熱議。然而他最近好幾部作品都是公認的爛片,直到現在拍出《分裂》招來大量好評和超高報酬率的票房,才真正挽回頹勢。但此片能跟以前的經典《靈異第六感》等片並駕齊驅嘛?或其實只是"相對"好多了而已。


[電影雜感]從《52赫茲我愛你》看音樂劇電影

首先,能不斷挑戰新的類型當然值得鼓勵,在全然無相關經驗下,電影有瑕疵也是無可厚非,但若要越做越好,除了讚美甚至護航,總要有人說些沒那麼悅耳的意見才行。

[電影雜感]從《健忘村》看類型電影的陷阱題

要振興電影產業,把商業取向的類型電影拍好是必要的。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人挑戰類型片,今年打頭陣的《健忘村》更是混和賀歲喜劇、懸疑、黑色幽默、古裝、奇幻,甚至動作片等多種類型。那此片到底是挑戰成功的類型片,或是步上《青田街一號》不文不類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