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筆記]從《驚魂記中計》看經典的誕生過程

電影會成為經典,除了在電影史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也和該片上映時的社會背景或電影產業有所關聯。希區考克<驚魂記>的浴室戲可說是時勢和英雄互相塑造的典型案例。


記錄片<驚魂記中計>找來電影產業各方人馬,聊聊<驚魂記>的成就和設計,我會針對不同面向來挑幾點分享和延伸,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在Netflix看此片。開始前,我先簡單解釋劇情前半段的概要:

Marion(Janet Leigh飾)和有婦之夫幽會,對方因為沒錢付贍養費不願離婚。某天Marion的老闆要她幫忙存4萬美元,她臨時決定捲款潛逃。在逃逸途中,她停在貝茲旅館過夜,個性溫和的旅館老闆Norman(Anthony Perkins飾)屢次向她示好,但因為Norman母親的話題反被激怒。爾後Marion決定帶錢回去自首,卻在淋浴時遭殺害。


承先


民眾對1950年代的安靜心懷恐懼,這一切都將爆發

此片上映前夕(1960),美國正處於壓力鍋將達到頂點的時期,趨白熱化的冷戰(蘇聯試射洲際彈道飛彈、越戰爆發)、民權運動的興起催化種族衝突、克拉特滅門案、花花公子雜誌出版和避孕藥的核准。美國人內在的慾望和矛盾,將在六七零年代一口氣爆發,也會是之後不同風格的美國電影重要的靈感來源。
現在已不是Grace Kelly的年代,也不是希區考克所謂"美麗但空泛的特藝色彩"年代

由於審查制度,六零年代前的美國電影都會加上一層虛幻的調劑,從豐富色彩的特藝色彩片如<綠野仙蹤>、歌舞片如<萬花嬉春>到神經愛情喜劇如<His Girl Friday>都是如此,雖然這些片都是經典,但裡面從佈景到表演,都給人一種不同於真實世界的氛圍。探討負面人性的黑色電影和恐怖片也是如此,從演法到科學怪物的題材,離真正接地氣還差臨門一腳。

啟後


導演花了7天就只拍這場淋浴戲,似乎預示,謀殺將被視為可接受的娛樂形式

雖然當時電檢尚未鬆綁,但<驚魂記>仍拍出當時最寫實的攻擊畫面,當然不是說往後各類型的寫實謀殺戲都是受<驚魂記>啟發,但此片為往後的寫實風格開啟先河,代表觀眾想看的不再只有甜美又政治正確的虛幻泡泡。

當初被要求第二次送審,導演並沒有刪掉任何鏡頭,暗諷那些審查員是群老古板的變態,去想像根本不存在的畫面,最後此片通過審查。

雖然沒呈現利器插入身體並噴血的畫面,但仍露出女性較隱密的部位(肚臍在當時仍被要求遮住),飾演死者的Janet Leigh又是當時的性感女星,希區考克可說是將兩大禁忌慾望(性和殺戮)合而為一,開創看似矛盾卻又說得通的娛樂情境。

之後Mario Bava在義大利寬鬆的電檢下,直接為殺戮畫面注入性愛或詩意的元素,此風格也回過頭影響美國80年代的slasher片,為之後多樣的次類型和黑色幽默播下種子。

在<驚魂記>之前,電影是可有可無的娛樂,觀眾常在電影院來來去去,<驚魂記>的首映改變了電影放映的方式
此片舉辦媒體試片時有特別提醒觀眾,在開演後不再開放進場,並請大家不要暴雷。這決定除了影響之後的放映形式,多少也影響觀眾觀影的方式,不同於看電視,在戲院看電影有了儀式般的氛圍,也間接影響電影的敘事方式。

導演目的

我拍過一部片名很戲謔的片叫<驚魂記>,那是一個大玩笑,我很驚訝那麼多人認真看待它,我就是故意想讓觀眾尖叫嘶吼,但比較像是搭雲霄飛車的那種尖叫
希區考克有很多執迷,其中一個<鳥>就傳達人生的無常,沒有人能解釋那些鳥攻擊的原因,他覺得這就是人生

片中提到希區考克在許多作品中批判人類,如二戰時期的作品批判美國人對戰爭的置身事外和天真無知,在<驚魂記>則是人類正常的慾望隨時都會釀成無法預測的殺機。

<驚魂記>中許多的欲求和想法本身其實不一定有特別大的攻擊性,從貝茲的偷窺慾,其母親的控制慾,到Marion[把老人送到安養院]的建議都是如此,但透過適當的"調合",就可以釀成殺機。而Marion在本片會被殺害,不是因為犯了偷竊、逃逸等再明顯不過的罪刑而受制裁,純粹是她在不對的時機點"無意間"挑逗到特定變態的性慾,又在不對的時機點激怒對方而被殺,這些全都是她無法預測和控制的。

導演把這場重要的謀殺設定在浴室戲,除了能凸顯世事無常的主題(主角剛決定要自首,淋浴也能象徵洗刷罪過)和殺機無所不在的恐怖(在自己房間洗澡時也會被攻擊),也能帶出性慾的"正常"。讓觀眾先跟著貝茲的觀點偷窺主角的肉體,觀眾的性慾仍在波動時,突然加入謀殺戲,讓觀眾對自己情緒感到矛盾(此時貝茲尚未被揭露為兇手,因此觀眾能同理他的性慾竟然釀起無辜的命案)。


設計



在詳細分析前,先簡結導演在這場戲想帶出的主題:無關自己的罪過,只是世事無常,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的命運。要讓觀眾感受到這點,就得震驚觀眾。因此在此片上映前,導演先就先誤導觀眾。



此片的原版預告並不像一般那樣直接透露劇情,而是由導演本人簡介場景和一些劇情暗示,最後揭開浴簾時,裡面的女演員是女配角Vera Miles,並在正片前半段以Janet Leigh為劇情主線,讓觀眾以為此片的謀殺戲受害者是Vera Miles,為觀眾看正片時的震驚奠定基礎。




攻擊前





你必須探索女人的性感之處,但又不至於直接為她貼上標籤,導致觀眾不需要探索新的東西,或是沒有任何新東西可找。

此時觀眾不會認為她會被攻擊(預告片是另女演員;當時還沒有過主角演到一半就死掉),所以當時他們以為這場戲只是要帶出貝茲的性慾和衝突。這裡也是Marion在此片第一次笑,讓當時的性感女星帶著挑逗意味的神情洗澡,並用浴簾呈現其朦朧但又不算模糊的身體曲線,加上當時還沒有硬蕊式A片,觀眾自然會立刻投入去"想像"。


剛開始平均4秒半一個cut,呈現暴風雨前的寧靜。

為了讓觀眾順利投入"偷窺"的氛圍中,在兇手出現前,剪接節奏都較長,並透過跳接呈現Marion濕潤的身體和她更加舒服的表情,讓男觀眾更投入。中間插入蓮蓬頭的特寫(圖1),應該是為了轉換180度線,後面的跳接(圖2-3)則是為了凸顯畫面3,大片浴簾形成的負空間構圖,讓人懷疑等等是不是有什麼人物會補足那空間。此時兇手進門,這浴簾原本是用來挑逗觀眾的性慾,現在則反過來挑起他們的驚訝(被預告片騙了)和恐懼。

攻擊中



有限的音符,可以創造出更強烈的情感

此段落在Marion沖馬桶後就沒有任何音樂,兇手掀開浴簾後才開始出現配樂,一直持續到主角倒下後。如作曲家Kreng所說的,此配樂可說象徵Marion的心跳和情緒,急促尖銳的設計也有效讓觀眾一同感受。



除了配樂,其他聲音的組成也同樣重要,但聲音的設計能否見效,還是要先看此場戲的結構是否完整。<變形金鋼>系列的動作戲常給人混亂又無新意的感覺,起源於這些戲都是重複[我方劣勢-優勢]的節拍,這些節拍對人物的狀態和心態沒有什麼真正的影響(反正重要人物不會死,最後會贏就對了)。

因此裡面聲音的設計只能做很基本的"點綴",如交響樂就是[正義之師來制裁啦]這種大方向的意味,音樂的細節對節拍沒有任何堆疊作用。過於龐大的破壞場景,若呈現每被破壞物件的音效,只會讓人覺得混亂,因此只能透過慢動作來突顯特定的音效,好呈現機器人的威力,但每集大同小異的劇本結構(RLM還同時播放3片來證明),導致其他音效只能重複這樣的手法,可說是典型上樑不正下樑歪。

<驚魂記>浴室戲的每個音效(淋浴聲、刀刺、尖叫聲等)都有各自的作用,刀刺聲等等再解釋,尖叫聲為這場戲的氛圍打底,那刺耳的配樂才能進一步把觀眾拉進氛圍,淋浴聲在攻擊前後都持續出現,以突顯世事無常的主題。
導演和剪接很清楚觀眾想看什麼,最後他們反而讓觀眾手足無措,被捲入Marion的疑惑和恐懼中


在觀眾感受到震驚後,接下來要讓他們感受到慌亂的情緒,直到攻擊結束為止。攻擊的段落以Marion的尖叫開始,這三顆鏡頭加起來只有1秒多,特寫也拍得更緊,這組合除了突顯主角的恐懼,也奠定後面鏡頭設計的基調(急促,特寫)。


這場戲也多次翻越180度線,這種狀況很容易讓觀眾因搞不清方向感而出戲,但<教父>剪接師Walter Murch說這種暈眩感在暴力或親密戲(如其剪接作品<第六感生死戀>)反而有益,因為這兩種戲無論是人物的心思或氛圍重點,都是聚焦在對方的細節上(兇器或身體)。


這場淋浴戲只有兩人、刀子和水,觀眾很容易教認出來,而且這場衝突的重點很簡單(不要被刀刺),此戲的設計就反過來把重點(刀子)拿掉。如上圖雖然鏡頭平均不到1秒,觀眾還是能看出人物的行動,而焦點始終聚集在兇手身上,讓觀眾看不到刀子確切的攻擊點,他們因此能主觀感受到主角在淋浴下,視線模糊的慌亂。後面用越來越緊的特寫暗示傷勢不斷增加,直到最嚴重的攻擊和傷勢出現前,攻擊畫面的焦點放在前景上,清楚拍下刀子劃過水的瞬間,等刀子真的被觀眾和主角看到時,早就形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希區考克:這片必須以印象主義的方式拍攝

此戲沒有直接呈現血腥畫面的原因,除了通過電審,我想另個原因是不破壞此戲"恐怖"的氛圍。希區考克在訪談中提到若把此片拍成彩色,那些灑血的畫面就太噁心。許多經典的恐怖片之所以恐怖,就和愛情差不多道理,對方的形象在暗戀時永遠是最完美的,一旦開始交往,對方完整的層面一出現,多少都會有些幻滅。

恐怖片真正讓人感到恐懼,不是在攻擊(或jump scare)發生前,就是觀眾對攻擊背後的想像。如<不可逆轉>知名的10分鐘一鏡到底強暴戲,雖然沒有任何裸露畫面,但演員的表演加上攝影清晰不中斷的拍攝,讓人非常不適。torture porn血腥戲的氛圍核心其實不能算是恐怖類型(讓人對此情境或議題感到害怕),反而比較像動作片(給人新的"奇觀"感受)。

<驚魂記>如果直接拍出刀刺進肉體噴血,以及濃紅的鮮血,那觀眾的感受就偏離導演的目標。此外刀刺的音效也是用簡單的食物錄製,因為若音效過於講求力量的效果(如此拳打刀刺),就有一定人工感,和此戲的聲音核心(即配樂)相衝突。


攻擊結束後的其一重點是無力反抗的主角在臨死前仍想掙扎,為觀眾受驚的情緒做結。導演以主角的手為表達重點(抓牆壁和浴簾),和配樂的起伏相呼應。此撞向牆壁的段落做為後半段的起點,就要做到[主角無力反抗]和[以手為重點]兩點,這簡單的一個跳接和焦點的設計(一直放在牆面上)就達成了。前一顆鏡頭繼續維持前面混亂的氛圍,在跳接後,就直接呈現主角[氣力放盡,只能任由自己的軀體撲向牆面]的狀態,順勢進入下階段的視覺重點。

攻擊後





為了讓觀眾感受到[無關個人罪惡,世事就是純粹無常]的主題,攻擊結束後有些鏡頭的構圖和攻擊前幾乎一樣以做隱喻,並拉長每鏡頭的時間,突顯淋浴聲和其含義(世界繼續運作;一直不被外人發現的慘狀)。

此戲另著名的鏡頭是最後主角凝視鏡頭的蒙太奇,為此戲做震撼的畫龍點睛,但這些鏡頭的作用都一樣,要怎麼進一步昇華,而不是被認為一再重複?就要和前面寫實快速的氛圍做區隔,用有詩意美感的方式做結。

除了繼續維持淋浴聲,並長鏡頭拍血水流進水孔的畫面,帶出再也動不了,但仍未死去的主角,其氣息隨著時間流逝。中間的蒙太奇除了match cut的美感,也能進一步用溶接帶出此主角已經陳屍一段時間了,為後面主角死不瞑目的狀態和觀眾驚艷的情緒做恰當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