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點評:《怒火邊界》的攝影如何說故事



回頭看那些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的名單,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是因為技術的突破(少年pi、地心引力),或是引人注目的攝影風格(鳥人,依達的抉擇),或是完美呈現史詩氛圍的氣魄(瘋狂麥斯,神鬼獵人)。但這些因素都是都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還是能否藉此把故事說好。最適合解讀的案例,可以從故事貧乏,沒有大場面的電影看起。


《怒火邊界》除了邊界槍戰和後面由Benicio Del Toro主導的戲份,其他部分就劇本來看其實很普通。如最後發現CIA找女主角加入只是為了當做合法認證(這樣當然違法但......that's all),或中間安插運毒的墨西哥警員支線(很明顯他注定會死並用來襯托結尾的無力感)。這些情節的安排都很好預測,所以最後呈現時,自然很難帶起觀眾的情感。但導演、攝影指導和配樂成功營造出焦躁氛圍,加上Benicio Del Toro的演出讓觀眾想進一步了解他真正的目的,使此片仍能抓住觀眾。

進入地獄


以為要去El Paso的女主角發現要去墨西哥的Juarez之後,進入誤上賊船的不安氛圍。接下來的空鏡除了過場,也做出成功的暗喻。設計暗喻性的鏡頭常見的錯誤,就是它只是用來暗喻,沒有進一步推動觀眾的情緒。此段空鏡各自的暗喻(1-飛離主角熟悉的地方,2-遠離自家體制的庇護,3-來到山領另一邊的世界,4-荒蕪的山嶺宛如地獄的入口)加上飛機引擎聲及不舒適的音效,能帶領觀眾和主角一頭栽進去。

最後帶到Benicio 時(5),音效的音量加大(能隱約聽到慘叫聲),搭配他顫抖的手和驚醒,帶出殺手的噩夢和其悲劇背景。不用對話或閃回式的回憶,就能精簡有力地呈現許多訊息。

暴風雨前的不寧靜




主角等人押送犯人經過邊境是全片最有張力的橋段,在那之前是如何醞釀?在出發前就先表明墨西哥的每個警員都可能是殺手,中間也多次強調邊境是他們最可能下手的地方,此外在路上也多次透過女主角的觀點觀察潛在的威脅,如1持重械的警員,2和3突然出現的警車,圖4不遠處的槍聲看似就是為了逼他們改道。

到了槍戰的時候發生三次交火,前兩次的節奏都一樣(圖5),從兩方對峙,直到殺手動手的那一刻才開火。正以為結束的時候,透過女主角的觀點鏡頭巡視車外的狀況時,帶到墨西哥警員突然上前攻擊,不同於前兩次交火的節奏,張力就在此時爆發。

最後的威脅




演員在訪談時提到Benicio Del Toro演技之好,尤其是他的眼神特別會說話。除了演技,攝影也有幫助。最後Benicio Del Toro要求女主角簽署同意書而對方流淚拒絕時,對她投寄父女情感的他先幫她拭淚安撫,但女主角還是拒絕時,他上前拿槍抵住她的下巴。

一般為了讓演員的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會透過打光的方式讓演員的瞳孔處有白點(簡稱眼神光),然而Benicio 的眼神光(下圖)比較靠近眼白,形成較大片的白色,不尋常的眼神增添他恐怖的氣場。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其他細節的攝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