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解構案例]從《落水狗(霸道橫行)》和《龍虎風雲》看類型對敘事的影響

有些人知道Quentin Tarantino的《落水狗》劇情有參考自1987年的港片《龍虎風雲》,但可能沒想到它們有很多地方非常雷同。然而看這兩部片時卻不像在看同部片,除了敘事結構不同,還有什麼原因?



含《八惡人》及《突變第三型》關鍵劇情

每個人對同一事件的看法若不一致,他們重述此事件的語氣、觀感甚至重點都有所差異,《落水狗》和《龍虎風雲》的劇情甚至畫面的雷同度可以看上面這支片,但兩片的類型不同,影響它們的人物設定和敘事節奏。進一步解析前,先簡單列出兩片的劇情線。

《龍虎風雲》:
1.臥底警探被殺害,同樣在做臥底的主角被迫頂替其任務
2.建立人物
   a.透過酒吧糾紛帶出主角的愛情糾紛
   b.透過搶案建立搶匪集團的狠勁和警局高層內部的矛盾
3.主角透過販槍和搶匪接觸,卻被專案小組追捕,主角的機敏反受搶匪男二賞識,順利入夥
4.主角女友不滿他推遲結婚日期,和富商遠走高飛
5.集團準備犯案,主角和他們住在一起做準備
6.集團搶劫被警方埋伏,主角為了救男二槍殺警員
7.集團首領識破主角身分,男二為了主角和首領對峙

《落水狗》:
1.搶匪集團在餐廳聊是非
2.搶劫失敗,白先生帶著受重傷的橘先生逃回倉庫
3.粉先生逃回來,和白先生回溯搶案經過
4.(倒敘)白先生和首領聊天
5.粉先生和白先生爭論如何處置橘先生,此時金先生出現
6.(倒敘)金先生和首領之間的情誼
7.首領的兒子帶大家出去拿回贓物,留下金先生拷問被抓住的警員,橘先生突然槍殺金先生
8.(倒敘)橘先生滲入集團臥底的經過及搶劫的過程
9.首領和大家回來倉庫,首領識破主角身分,白先生為了救橘先生和首領對峙

懸念和節奏


電影總會有些沒什麼張力,但為了讓後面的轉折合理,不得不存在的解釋性場景,如果主線有許多人物和複雜轉折,就要小心不被解釋性場景牽著鼻子走,因為除了減緩主線節奏,也會改變觀眾看電影的思維。

《龍虎風雲》除了探討臥底警探的掙扎,也想挖掘錯綜複雜的警界體制下,剪不斷理更亂的無奈(如果讓兩個有心結的人合作還不先劃分好決策權是常見現象...),在類型上雖然參雜動作、懸疑等元素,但仍明確以社會戲劇為主調,因此劇情帶到和主線較無關的場景時,不至於覺得拖沓。但想講的東西太多,因此必須在平鋪直述的故事中加入許多解釋性的場景,這除了讓後面劇情好猜,也把觀眾的期待變成[我能猜到後面的情節,那這情節的張力能否超乎預期]。此片後半段的追逐戲有做到位,而動作戲之外的drama戲則有好有壞(後面再解釋)。

這樣的敘事手法也讓《龍虎風雲》面臨一個問題,為了讓那些解釋性場景維持張力,勢必要花點篇幅讓裡面的演員激發出火花,但這些場景的連接僅止於劇情功能,導致進入下一場時氛圍又要重頭建立。拿交響樂比喻,就像序曲開始進入狀況時,突然接上完全不同氛圍的音樂,被打斷的聽眾就要重頭培養興致。若場景氛圍一旦沒有成功堆疊起來,沒有入戲的觀眾就會開始挑毛病,到了劇情高潮時,真正被打中心坎的觀眾就沒那麼多,評語頂多就是某場戲的"演員"演得不錯。



《落水狗》以懸疑為主類型,與其依照起承轉合說起,不如直接從轉開始,除了讓觀眾立即進入狀況,也讓那些解釋性場景增添其他功能。在這時候可以順便建立人物,他們的反應能直接推動主線,這種結構讓每人物有更多發揮空間,因此比起《龍虎風雲》透過私生活來塑造人物,《落水狗》人物的形象更鮮明。



除了敘事架構的轉換,場景的連接方式也考量到觀眾在當下可能的想法和感受,針對這點做轉折,用很有效率的方式建立張力和懸念。如此片的開場用流行樂塑造他們的酷勁和勢在必得的模樣,隨後接上他們滿身是血又慌張的模樣,前後場的對比就讓觀眾好奇中間發生什麼事,後面的解釋性場景自然就能維持一定的張力。此外透過不同人物的說法,也能繼續帶出人物不同層面的特質,並進而營造出新的懸念。如白先生和橘先生之間的情誼其實並沒有解釋清楚,但導演在開場就先呈現白先生努力安撫受傷的橘先生,在演員精彩的演出下,觀眾會直接認同,不用做太多解釋。

主題和配角設計


《龍虎風雲》的主題比較偏向"議題層面"。這樣配角往往是針對這議題做"背景和立場"的設計。如主角的女朋友顯然就是想透過愛情來強化主角做臥底的掙扎,而張耀揚帶領的專案小組除了增加主角滲透黑幫的難度,也帶出警界體制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加上篇幅限制,容易使配角顯得平板,此片為了維持主線節奏,除了讓配角們的篇幅盡量做到精簡,演員也透過外放的肢體語言激發出一些火花,即使有些過頭(張耀揚突然用英文喊get out挺好笑的),至少讓那幾場戲有點"活力"(反觀台劇的年輕演員大多是用千篇一律的表情和動作站著講話...)。

但類型的混合也延伸出其他問題。因為前面有太多解釋性場景,導致觀眾面對之後的劇情,也習慣性地期望電影能先丟出合理的解釋。如主角和搶匪男二之間的情誼,因為篇幅限制,只能透過短短一夜的閒聊和救人來塑造,但也沒辦法合理化男二拿自己的命情義相挺及主角最後向他坦承臥底身分。另外為了讓觀眾站在主角這方,直接讓張耀揚飾演的組長變成反派的設定,但又不解釋他和主角的長官有什麼過節,讓後面的衝突過於刻意。



《落水狗》的主題(原則的脆弱性)則比較普世性,觀眾可以自己把此主題放到其他議題,這樣則是針對配角的"行為和價值觀"做設計。上段《龍虎風雲》的立場是指人物對主角在主線的行動,或許該人物反對主角,但這衝突只聚焦在情節上,不一定貼和主題。

以白先生和粉先生爭執的戲為例,白先生希望送橘先生去醫院急救,而粉先生因怕橘先生出賣大家而反對。在情節上就只是兩人立場不同的爭執,不讓其它配角變成臉譜化的反派,片中的每爭執都透露出每成員各自的原則及這些原則之間的矛盾。因此隨著劇情推進,我們對粉先生的印象從一開始的窩囊小氣,變成整團隊最冷靜沉著的成員。透過世界觀的設定(詳細分析在這),觀眾會開始質疑白先生的立場是否正確,但仍為他的處境擔憂,這也讓白先生最後為橘先生喪命時,我們不會覺得蠢,而是感受到原則在世事無常下,如此脆弱的蒼涼。

QT曾在訪談中提到:「觀眾的確越來越老練。50年代觀眾能接受的程度,是會被60年代的觀眾笑,70年代的觀眾同樣也會笑60年代的觀眾。關鍵是要試著領先時代的趨勢,讓觀眾不會在20年後笑你的電影。」《龍虎風雲》當然不算是爛片,它有些場面調度放到今天仍屬佳作,但它在敘事上沒有超越觀眾的思維,因此把它放給新世代的觀眾看,得到的嘉許可能僅止於某些場面或其題材的歷史意義,而把《落水狗》擺在現在來看,還是一樣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