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想偷懶用舊文(https://goo.gl/awzPVs)補充,但有些地方需要片段直接解釋,還是乾脆另外寫一篇好了。
整影片最重要的核心是保持動態又流暢,所以除了畫面主體(如運動員、攝影機移動方向)的動向要連貫,場景的轉換也是。
這段跳了三場景(捷運、美術館、圓山飯店),除了用cross cut(畫面主體的方向一致)連接彼此的動態(都往右移動),也用invisible cut讓彼此的場景連得更順,如捷運的場景用前景的乘客連接下場的樹,再用前景的樹連接下場高架橋的梁柱。雖然此做法不像一般電影那樣流暢,但因為畫面的移動速度夠快,因此瑕不掩瑜。
這段從白天換到晚上的段落,除了顏色有大幅度的變動(白到黑),在剪接手法上也不想跟前面重覆,因此這邊拿橋梁做match cut(動線、構圖和物件的雷同)。最後兩畫面(橋底下和夜景)因pan鏡和構圖的雷同在連接上明顯流暢,而第一個畫面因為離橋還很遠,所以改用攝影機的zoom in,除了作構圖上的連結(從遠景到特寫),也能和後兩畫面的移動力量做銜接。
這段除了強化運動競賽的能量,也要順便推廣台灣景點,因此在柔道的動作戲中加入cut away(在一完整的鏡頭A中間插入另鏡頭B,再接回鏡頭A)。橋梁畫面的移鏡除了連接柔道摔人的動作(不過第一個摔人動作和橋梁的洞線相反,若要挑剔點),其大幅度的移動加上音效搭配能強化柔道動作的能量。最後再透過cross cut把摔人連結到擲筊的畫面,除了完成景點推廣的清單,也能順勢讓整個氛圍和配樂沉靜下來,為下個段落做完整的起伏。
除了影像上的聯接,配樂也能進一步保持影片的流暢度。我們很常看到電影預告片透過配樂的轉換來呈現劇情的不同面向,如從歡樂的搖滾氛圍轉變成煽情的流行樂以呈現該喜劇片的親情元素,但因為配樂的風格差太多,明顯的斷裂可能給人在看不同電影的感覺。此片的三段配樂雖然風格不同,但它們都有打擊樂作為基底,因此在影像或聲音上都達到流暢的效果。
這支宣傳片能引起那麼大的迴響,我覺得除了此片的風格在該類型(公家機關宣傳片)上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視覺語言帶給觀眾非常不同的體驗,而且這體驗是要基於感官上(而不是像藝術片透過符號做"理性"解讀)。有些電視劇或電影雖然在題材和類型上有所突破,但它們在視覺上還沒有帶給觀眾更全然不同的體驗(好萊塢許多特效大片也有這類問題)。雖然這背後有很多現實因素牽制,但若真要孤注一擲做突破,在電影語言上還是需要多點創意。